2024年8月11日,应用生物学研究所成功举办“中埃国际合作项目中期进展报告会”,该项目属于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中方负责人张建珍教授代表项目组对项目执行一年来的进展情况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汇报,包括中埃双方的合作背景、当前所获得的科研成果以及研究工作进展三个方面。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中埃双方在农业领域共同面临且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纳米核酸农药是农药发展史上第三次革命的核心产品,也是我国“十四五”农药产业发展规划的重点领域。中埃双方结合各自优势,在纳米材料制备、杀虫分子靶标筛选及纳米核酸生物农药创制等方面共同开展“一带一路”科技合作,促使双方的科技交流与学术友谊迈向新高度。
此次会议邀请法国尼斯大学 Bernard Moussian 教授、埃方项目负责人埃及亚历山大大学 Abeer El Wakil 教授和埃方项目组成员Marian Malak博士出席会议。项目专家组分别由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Kun Yan Zhu教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王琛柱研究员、中国农业大学张龙教授、中国农业科学院曾章华研究员,山西大学邢树平教授组成。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Kun Yan Zhu教授通过线上方式出席本次会议。与会专家对项目所取得的研究成果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针对项目研究内容展开深入讨论,对项目的后续研究提出了宝贵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8月12日,与会专家召开了学术交流会,中国科学院动物所王琛柱研究员首先作了题为“Gustatory coding of feeding sugars and deterrents in Helicoverpa armigera”的学术报告。王琛柱研究员长期致力于昆虫行为学与神经生物学研究,在昆虫味觉编码机制方面取得显著成果。学术报告介绍了棉铃虫如何通过味觉受体识别并区分不同种类的食物糖分与威慑物质,进而指导其取食行为。研究成果不仅为理解昆虫与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农业害虫防控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随后, Bernard Moussian教授带来了题为“Xenobiotics penetrate the insect vis its tarsi”的学术报告。深入探讨了外源物质通过跗节进入虫体的可能途径,揭示了昆虫如何通过体表与外界环境有害物质互作,为害虫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中国农科院曾章华教授作了题为“Nanoparticles-mediated system for in situ microRNA detection and sustained transient genetic expression in plant cell”的学术报告。介绍了一种基于纳米粒子的新型系统,能够在植物细胞中实现microRNA的原位检测和基因表达,为植物基因工程研究开辟了新途径。中国农业大学张龙教授带来题为“Biological control of locusts”的学术报告,系统介绍了飞蝗生物防治研究进展,包括天敌利用和针对不同龄期的微生物制剂开发等,为蝗灾全过程绿色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来自埃及亚历山大大学的Abeer El Wakil教授作了题为“Entomotherapeutic role of Periplaneta americana extract in alleviating Al2O3 NPs-induced male reproductive toxicity in adult migratory locust, Locusta migratoria”的学术报告。聚焦于纳米氧化铝(Al2O3 NPS)对飞蝗雄性生殖系统的毒性影响开展深入研究,为纳米材料环境风险评估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最后,Marian Malak博士作了题为“Introduction about previous studies”的学术报告,全面回顾了项目前期的研究工作,介绍了自己的科研经历,总结了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并提出了后续开展合作研究的宝贵的思路。我校生物学科众多年轻教师与学生踊跃参会,聆听学术报告,参与会议交流与讨论。
本次“中埃国际合作项目中期进展报告及学术交流会”取得圆满成功,对于中埃双方的合作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不仅为后续科研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也加深了中埃双方同行之间的真挚友谊,促进双方在未来的科研合作道路上,强强联合,携手共进,取得更大的学术成就。
撰稿人:李 帅
二审:张 绵
三审:张建珍